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石油化工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1960年,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上海市“闵行会议”决定组建上海市石油化学研究所(即上海院有限公司前身),承担起腈纶原料丙烯腈的催化技术研究任务。1984年,上海市石油化学研究所成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直属科研单位,199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2022年10月20日,“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履行创新主体责任。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院有限公司已成为科研力量雄厚、装备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研发机构和中国石化重要的科研基地,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分设科研创新、工程化研究两个基地,在中国石化下属南化公司、天津石化、仪征化纤、川维化工、巴陵石化5家企业设有分院,设有1家全资子公司(“中石化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目前,上海院有限公司拥有“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基地,建有甲醇转化技术、三采用表面活性剂、芳烃技术(联合)、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联合)、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技术(联合)、聚酰胺材料及产品开发(联合)、聚酯材料及产品开发(联合)、绿色化工分子筛材料人工智能等9个中国石化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石化合成纤维加工应用中心(FTC)等技术创新平台;是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化学分技术委员会的依托单位,拥有国家人社部博士后工作站。
上海院有限公司始终以推进中国石油化工技术进步、服务企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有机原料(烯烃、芳烃及其大宗衍生物)、碳一化工、合成材料、油气助剂、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催化剂及成套技术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领域涵盖了当前石油化工及煤化工产业链的主体技术,已成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开发了丙烯腈、甲苯歧化、苯乙烯、醋酸乙烯、环氧乙烷、精对苯二甲酸、乙苯、异丙苯、裂解汽油加氢、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乙二醇等一大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和成套技术,以及芳香腈、表面活性剂、绿色聚酯、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等系列化产品技术,在国内外石化装置上成功实现工业应用,保持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甲苯歧化成套技术及催化剂、乙苯/苯乙烯催化剂、二乙烯基苯催化剂、氧化脱氢催化剂和多金属聚醚催化剂等产品和技术先后出口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等地。近年来,上海院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产品研发领域,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制的全新结构分子筛SCM-14、SCM-15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结构代码SOR、SOV,实现了我国企业界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强化高性能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技术攻关,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5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银奖2项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上海院有限公司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理念,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我国石油化工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建院以来,成长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培育了多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石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名,ASTM国际标准组织分会主席1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院有限公司将坚持“四个面向”,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求实、协力攻关、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勇担创新责任、勇攀科技高峰,为中国石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走向世界领先提供科技动能,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