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 《中国石化报》头版头条报道上海院科改示范行动成效

       近日,《中国石化报》头版头条对上海院纵深推进科改示范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进行报道。

 

上海院打通新领域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搭建孵化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场需求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氢能、动力电池、可降解材料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

        日前,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首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型S-MTO催化剂工业试验、高效丙烯腈催化剂开发等多个重点项目通过集团公司鉴定。

       上海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搭建新平台提升技术转化速度,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研发团队活力,聚焦市场需求推动创新成果转化。2020年以来,氢能、动力电池等一批新兴领域项目取得快速突破,可降解材料等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入快车道。

搭建孵化转化新平台 提升新领域技术转化速度

       2020年12月,上海院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注册成立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孵化平台公司——中石化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同时根据不同领域,下设适应新领域市场特点、体制机制灵活的混合所有制创新公司(项目公司),形成“平台公司+项目公司”新模式。

       新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孵化转化模式,为新领域技术的孵化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和中间环节,加快孵化转化速度。同时,在技术立项和研发阶段,建立上海院和新产品中间商户、终端用户的合作机制,推动技术团队与下游应用企业接轨。

       “在孵化转化新模式下,我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出结构紧凑的有机液体储氢样机,依托新材料科技平台,以租赁形式提供给客户,大大缩短了技术转化时间和流程。”上海院有机液体储氢课题组组长童凤丫说。

2020年至今,依托快速转化平台,上海院有机液体储氢材料、动力电池电解液、柔性显示用聚酰亚胺材料、正负极锂电池材料等新领域技术成果转化取得快速突破。

深化“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激发科研团队活力

       近期,上海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做好放权充分、管理到位、服务全面的改革大文章,以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为原则,积极推进新领域技术培育,强化战略新兴技术储备,给予新领域技术研发团队更多研发自由。上海院在新领域项目探索实施“虚拟部门”等项目组织和成果激励方式,加快推进项目研发和转化。

       上海院赋予锂电池电解液项目负责人在团队组建、经费使用、奖励分配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研发团队按照“虚拟部门”方式运行,实行财务独立核算,负责人具有自主支配项目经费和支出审批的权力。

       这一科改举措推进科研管理向服务转化,促进团队活力充分释放。“设立‘虚拟部门’后,我们在短期内就完成了专业研发团队和实验室的建设,为新技术开发奠定了强有力基础。”锂电池电解液项目负责人李骏说。后续研发过程中,柔性引才的举措进一步充实了人才队伍,实现外部资源共享。同时,采购绿色通道保障了新领域特殊科研物资的高效供应。不到3年时间,该项目就完成高性能电解液的开发应用,实现了研发和转化的快速突破。

聚焦市场需求 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0年,我们认真分析国家政策,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发现了农膜产业的市场需求,随后优化研发方向,短时间即组建一支产学研用项目团队。”高端农膜材料团队主要成员白瑜告诉记者,“仅一年时间,农膜项目就实现首次产业化示范和田间应用,利用开发的新技术建成一条万吨级长寿命高功能棚膜生产线并投入使用。”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上海院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研发模式,不再“闷在办公桌前读文献,关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推动技术团队聚焦市场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快速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团队通过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确定新的研发方向,设立新的科研项目。情报部通过信息调研获得最新行业动态,科技管理部通过技术调研获得项目一线进展情况,技术市场部深入企业获得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实现开门开放搞科研办企业全面升级。

       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下,上海院及时聚焦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科研项目布局,切实加快了从实验室研发到企业应用的推广进程。可降解生物质材料、激光直接成型材料等一批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实现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产品性能优异,获得用户好评。

信息来源: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