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荣誉 | 《中国石化报》专题报道上海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开展情况

       近日,上海院博士后工作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荣誉称号,《中国石化报》对工作站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上海院博士后工作站基本情况

       成立时间:2003年

       团队人数:目前在站博士后15人,总计进站90 人、出站75 人

       主要研究方向:基本有机原料(烯烃、芳烃及其大宗衍生物)、新型煤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油田助剂、精细化工及新能源新材料

       突出成绩:历届博士后在站期间共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26 篇,申请专利225 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石化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产业化“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所获奖项:2010 年被评为上海市浦东新区6 家“优秀博士后工作站”之一;2015 年、2020 年连续两届获“ 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荣誉称号

 

围绕“一基两翼三新”加快高技术人才培养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力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紧紧围绕“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加快高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前沿领域技术进步、深化产学研结合,为中国石化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储备战略人才、汇聚创新动能。

加快原始创新 突破核心技术

       上海院始终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方向为指引,助力石化工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布局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力争实现更多从0 到1的突破。

       分子筛是重要的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和环保领域。博士后王振东致力于前瞻基础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参与创制一系列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SCM 系列分子筛,实现了中国企业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为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博士后苏俊杰参与的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研发项目,不仅仅能够降低成本、减少水资源消耗,更是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缓解我国对石油的依赖压力。他以第一作者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CatChem 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被期刊选为特色文章和VIP 文章。

聚焦新能源开发 加速能源替代

       中国石化正在推动氢能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打造绿色洁净、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安全高效储氢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

       博士后童凤丫致力于绿色环保氢能的研发和应用工作,组建了氢能储存研发团队并担任课题组长,承担“有机液体储氢工艺技术”“新型车载常温常压储氢技术”等多个氢能领域的2 项国家项目、3 项中国石化项目。

       作为开展液体储氢技术研究的人员,童凤丫博士团队对储氢液种类选择、脱氢催化剂研制及应用的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所开发的液体储氢技术可实现氢气的安全高效储运,有力推动氢能应用进程。

紧跟新材料发展 完善产业结构

       紧跟发展大势,中国石化正着力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其中,新材料作为“三新”之一,是必须加快布局的增量和未来开发。开发高端材料与专用化学品技术成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关键。

       博士后李骏带领团队主要负责锂离子电池高效电解液设计与优化、新型溶剂和功能添加剂的合成与精制、电解液/电极稳定界面设计与调控等方向的研发工作,通过聚焦高比能材料、低成本、高安全型电解液开发,成功开发多款以MCM5 系和MCM6 系为正极,石墨、硅氧碳为负极的常压、高压电解液。采用软包电池与市场同类型电解液进行对比,所开发的电解液达到或者超过同类型商业化电解液指标。

信息来源: 
2021-03-17